English

山沟沟企业也能成功分流

1998-01-19 来源:光明日报 吕贤如 我有话说

安置,是再就业中最关键的一环,分流最终成功与否在于安置。若论安置,兵工企业面临的难度很大,位于吉林省东丰县东南部大山中的吉林白云机械厂就是一例。

困难之一:发展二产、三产困难。吉林白云机械厂十几年来一直以兰翎自行车为主导产品,由于多种原因长期亏损,1995年初兰翎自行车被迫停产。全厂3500多名职工中,除保卫、医疗、教育人员和管理干部外绝大部分下岗,基本生活难以保障。工厂负债累累,因拖欠电费,电业部门几次拉闸限电;因无钱购买过冬煤,数九寒天工厂不得不停止供暖。企业在大山中与世隔绝、自成体系,企业发不出工资,三产也搞不起来。

困难之二:地理位置封闭,导致就业信息不灵、就业渠道狭窄。

困难之三:工人参与市场竞争的素质差。吉林白云机械厂原来是三线兵工厂,几十年来,职工们两三代都生活工作在这个小天地里。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职工中熟练工种多、技术工种少,火化工专业人才多、适应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比较严重。

难怪有人认为,比起发达的城市和交通方便的平原地区,位于大山中的兵工企业开展再就业,实在太难了。

但是白云机械厂不等不靠、立足自我。三年来,他们采取了因地制宜内部分流、有组织易地分流、松散分流三管齐下的做法,使1167名职工在社会上得到初步安置,使649人主动自谋职业,其中591人办理停薪留职手续,使其余大多数职工在企业内部得到安置,创造性地走出了山沟沟里的兵工企业成功分流安置、实现再就业的道路。

因地制宜内部分流,是他们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闲置的厂房和空地而采取的措施。他们大力发展一产和三产加工业,先后组建了梅花鹿养殖场、鸵鸟养殖场、林蛙养殖场等9个分厂,其中的出口木片加工厂、服装厂、针织厂等是鼓励职工出资兴办的。9个分厂共安置了279名职工。

与此同时,他们改革了对下属单位的承包形式,将机械修造厂、运输公司等7个独立核算单位的承包目标从效益改为安置人员,到目前,已有665名职工在这7个分厂就业或再就业。

根据具体情况,他们对上述单位采取不同的经济承包政策,有的是全部费用自理,有的贴补房屋、设备折旧费,有的给予一定补贴并和效益增值挂钩。

盘活存量资产、有组织易地分流,是他们从停产后资产大量闲置的实际情况和将来集中起来谋求企业长远发展的考虑出发,通过资产运营达到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借助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优势发展工业,有组织分流人员的创举。

他们向拥有企业长远发展条件、对他们表示欢迎的烟台分流。在烟台,他们出技术、人员、设备,同烟台市莱山区以及美商三方合资兴办公司,以大宇汽车集团为依托,生产有发展前景的汽车用旋压带轮。在烟台的其他经营项目也相继成功,预计到1997年5月,分流去烟台的职工可达600人。

在长春,他们出设备和人员,对方出厂房和资金,与一汽职工大学附属一企业嫁接合作,组建了三鑫模具厂,安置25名职工。

在上级领导帮助下,他们和秦皇岛市经济开发区达成合作组建秦皇岛市机动车配件城意向,将可安置三四百人。

松散分流,是他们从个别职工到外地谋生后往家中汇款大幅度增长得到的启发。他们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职工停薪留职。如今办理停薪留职手续、自谋职业的已达649人,大多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有的成了个体老板,有的在三资企业中从事管理或技术工作,最高的月收入达5000元。截止1997年底,吉林白云机械厂职工银行存款额比上年增长300万元,其中大部分都是外出打工人员寄回的劳动收入。

为了尽可能提高分流成功率,在进行政策鼓励的同时,他们精心组织开展转岗培训、健全组织机构,在增强职工的环境适应能力上下功夫。凡是去烟台再就业的职工,一年内,每人每月发给150元生活费;基层单位有组织地向烟台分流,一年内发给60%的工资。他们将职工教育的重点放在转岗培训上,先后开办厨师班5期,驾驶员培训班8期,面食加工培训班2期,电脑培训班2期,培训职工900人次。他们成立了烟台再就业服务分中心,5名人员专门负责收集信息、联系就业渠道、寻找合作伙伴、管理分流到烟台的职工,成为企业在烟台发展的根据地。

他们分流中最具创造性的作法,是能人转岗、骨干分流。他们选拔了一批思路开阔、有一技之长和了解市场、业务联系广泛的骨干先行分流。配套处长李万海带领10名同志先行分流到烟台,办起了五金配件商店。接着,教育处处长石峻峰带头到烟台办饮食业,劳资处副处长李石友带头到烟台办玩具服装厂,等等。这些同志不仅在较短时间内站稳了脚跟,还总结了经验,为其他职工再就业提供了帮助,坚定了广大分流职工的信心和勇气,提高了分流的成功率。

他们的经历证明:山沟沟企业也能成功分流。

他们的成功令人深思:山沟沟里的吉林白云机械厂都能成功分流、实现再就业,城里企业应该怎样做呢?

安置,是再就业中最关键的一环,分流最终成功与否在于安置。若论安置,兵工企业面临的难度很大,位于吉林省东丰县东南部大山中的吉林白云机械厂就是一例。

困难之一:发展二产、三产困难。吉林白云机械厂十几年来一直以兰翎自行车为主导产品,由于多种原因长期亏损,1995年初兰翎自行车被迫停产。全厂3500多名职工中,除保卫、医疗、教育人员和管理干部外绝大部分下岗,基本生活难以保障。工厂负债累累,因拖欠电费,电业部门几次拉闸限电;因无钱购买过冬煤,数九寒天工厂不得不停止供暖。企业在大山中与世隔绝、自成体系,企业发不出工资,三产也搞不起来。

困难之二:地理位置封闭,导致就业信息不灵、就业渠道狭窄。

困难之三:工人参与市场竞争的素质差。吉林白云机械厂原来是三线兵工厂,几十年来,职工们两三代都生活工作在这个小天地里。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职工中熟练工种多、技术工种少,火化工专业人才多、适应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比较严重。

难怪有人认为,比起发达的城市和交通方便的平原地区,位于大山中的兵工企业开展再就业,实在太难了。

但是白云机械厂不等不靠、立足自我。三年来,他们采取了因地制宜内部分流、有组织易地分流、松散分流三管齐下的做法,使1167名职工在社会上得到初步安置,使649人主动自谋职业,其中591人办理停薪留职手续,使其余大多数职工在企业内部得到安置,创造性地走出了山沟沟里的兵工企业成功分流安置、实现再就业的道路。

因地制宜内部分流,是他们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闲置的厂房和空地而采取的措施。他们大力发展一产和三产加工业,先后组建了梅花鹿养殖场、鸵鸟养殖场、林蛙养殖场等9个分厂,其中的出口木片加工厂、服装厂、针织厂等是鼓励职工出资兴办的。9个分厂共安置了279名职工。

与此同时,他们改革了对下属单位的承包形式,将机械修造厂、运输公司等7个独立核算单位的承包目标从效益改为安置人员,到目前,已有665名职工在这7个分厂就业或再就业。

根据具体情况,他们对上述单位采取不同的经济承包政策,有的是全部费用自理,有的贴补房屋、设备折旧费,有的给予一定补贴并和效益增值挂钩。

盘活存量资产、有组织易地分流,是他们从停产后资产大量闲置的实际情况和将来集中起来谋求企业长远发展的考虑出发,通过资产运营达到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借助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优势发展工业,有组织分流人员的创举。

他们向拥有企业长远发展条件、对他们表示欢迎的烟台分流。在烟台,他们出技术、人员、设备,同烟台市莱山区以及美商三方合资兴办公司,以大宇汽车集团为依托,生产有发展前景的汽车用旋压带轮。在烟台的其他经营项目也相继成功,预计到1997年5月,分流去烟台的职工可达600人。

在长春,他们出设备和人员,对方出厂房和资金,与一汽职工大学附属一企业嫁接合作,组建了三鑫模具厂,安置25名职工。

在上级领导帮助下,他们和秦皇岛市经济开发区达成合作组建秦皇岛市机动车配件城意向,将可安置三四百人。

松散分流,是他们从个别职工到外地谋生后往家中汇款大幅度增长得到的启发。他们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职工停薪留职。如今办理停薪留职手续、自谋职业的已达649人,大多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有的成了个体老板,有的在三资企业中从事管理或技术工作,最高的月收入达5000元。截止1997年底,吉林白云机械厂职工银行存款额比上年增长300万元,其中大部分都是外出打工人员寄回的劳动收入。

为了尽可能提高分流成功率,在进行政策鼓励的同时,他们精心组织开展转岗培训、健全组织机构,在增强职工的环境适应能力上下功夫。凡是去烟台再就业的职工,一年内,每人每月发给150元生活费;基层单位有组织地向烟台分流,一年内发给60%的工资。他们将职工教育的重点放在转岗培训上,先后开办厨师班5期,驾驶员培训班8期,面食加工培训班2期,电脑培训班2期,培训职工900人次。他们成立了烟台再就业服务分中心,5名人员专门负责收集信息、联系就业渠道、寻找合作伙伴、管理分流到烟台的职工,成为企业在烟台发展的根据地。

他们分流中最具创造性的作法,是能人转岗、骨干分流。他们选拔了一批思路开阔、有一技之长和了解市场、业务联系广泛的骨干先行分流。配套处长李万海带领10名同志先行分流到烟台,办起了五金配件商店。接着,教育处处长石峻峰带头到烟台办饮食业,劳资处副处长李石友带头到烟台办玩具服装厂,等等。这些同志不仅在较短时间内站稳了脚跟,还总结了经验,为其他职工再就业提供了帮助,坚定了广大分流职工的信心和勇气,提高了分流的成功率。

他们的经历证明:山沟沟企业也能成功分流。

他们的成功令人深思:山沟沟里的吉林白云机械厂都能成功分流、实现再就业,城里企业应该怎样做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